在我们普遍的认识里,刽子手的形象往往源于影视剧的刻画,往往呈现为满脸络腮胡子、身材魁梧的彪形大汉。真正的刽子手并非都是如此凶悍。今天,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晚清时期技艺超群的刽子手,并透过英国外交官密迪乐(Thomas Taylor Meados)的记述,刽子手行业的神秘面纱。
密迪乐是一位精通中文的英国人,曾在中国生活多年,被誉为“中国通”。他在广州担任领事馆翻译时,有幸亲眼目睹了晚清刽子手的行刑过程。这一经历使他成为第一个详细记录中国凌迟行刑过程的西方外交官,被誉为“关于中国的一个真正专家”。
晚清的广州刑场设在南郊闹市中,周围环境仿佛一幅生动的民间画卷。刑场大小如同一个蓝球场,北宽南窄,东侧还有一堵三米半高的砖墙。在这个刑场上,刽子手们展示着他们高超的技术,简直就像是一场“技艺表演”。
密迪乐在《中国人及其叛乱》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一场景。书中的记述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,感受到那紧张而沉重的氛围。刽子手们站在监斩棚内,等待着犯人的到来。他们的技艺精湛,每一次行刑都是一次绝妙的表演,令人惊叹不已。
在那个时代,刽子手行业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地位。他们被认为是上九流的行业,入行并不容易。刽子手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才能在这一行业中立足。密迪乐在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,他称赞刽子手是技术工,没有两把刷子混不下去。
1851年7月29日晚上,密迪乐得知次日将有34名叛乱分子被处决的消息。这些“叛乱分子”很可能是广州小刀会的成员。第二天上午,密迪乐和两个住在广州的英国人来到刑场,亲眼目睹了这场行刑。他们看到凌迟架斜立在墙边,前面的地上有一个洞,监斩官坐在棚子里,棚子前的地上烧着带香的木头。
整个行刑过程被密迪乐详细描述下来,让我们得以窥见晚清时期刽子手行业的真实面貌。这位晚清最牛的刽子手,用他的技艺和勇气,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令人震撼的历史记忆。他的形象不再是影视剧中的刻板印象,而是一个真实、生动、充满技艺的个体。